吉林中科:新冠肺炎下抑郁來襲,我們如何應對?
抑郁癥(depression)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一種心理障礙或情感障礙疾病,也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除了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它還主要表現為興趣減退、認知功能受損和情緒紊亂,嚴重時可出現幻覺、妄想、木僵以及自殺企圖。
抑郁癥的現狀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抑郁癥患者已達3.5億人,而在我國也有4%左右的患病率,結合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抑郁癥患者已形成一個不容再被忽視的群體。但遺憾的是,由于社會對抑郁癥的認識還不夠充分,仍存在著普遍的一高兩低現象,即高患病率、低診斷率和低治療率。同時,抑郁癥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已開始出現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群體)化趨勢。因此,提高我國對抑郁癥的認識并采取正確的防治措施迫在眉睫。
在本就較為嚴峻的形勢下,如今新冠狀肺炎病毒的來襲除了使國家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外,也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壓力明顯增加。不光如此,人們普遍對疫情存在著焦慮、恐懼的心理,如何在這種特殊時期做好各自的心理疏導便顯得至關重要。
而對于那些本就處于抑郁癥群體的患者,則需更加注意避免在外界的各種壓力下導致病情加重。目前常規治療措施其效果尚佳,有數據表明抑郁癥患者的終生患病率達13.2%,其反復發作的傾向為該病的難治點。
抑郁癥的發病機理
抑郁癥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普遍認為與遺傳、心理、環境、生物等因素均有相關,通常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雖然其發病機制復雜,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各種因素影響下的細胞和分子異常被認為是抑郁癥的病理學關鍵。而對抑郁癥細胞病理觀察得出最終結論即是膠質細胞減少,特別是小膠質細胞。
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第一道也是最主要的一道免疫防線。它可維持和監視體內平衡,具有對神經元和組織的修復功能,也能清除受損因子、凋亡細胞和錯誤折疊的蛋白質。
但在一些病理因素(感染、應激、代謝紊亂等)的影響下,小膠質細胞可過度活化,并過度表達促炎的細胞因子引起炎癥反應,而促炎細胞因子的過度表達,又使小膠質細胞失去神經保護作用,導致神經炎癥和抑郁癥的發生。
此外,小膠質細胞的過度活化可抑制海馬神經元的再生,眾所周知,海馬是重要的腦內邊緣系統結構之一,是參與記憶和情感信息處理的關鍵腦區,其功能受到抑制也是抑郁癥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光如此,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還可導致色氨酸的分解代謝限速酶IDO的活性增強,從而降低5-HT的合成原料色氨酸的濃度,進而使5-HT,這個可使神經元興奮的神經遞質減少。
既然小膠質細胞的過度活化為抑郁癥發病的關鍵,那么找到一種可抑制其活化的治療方法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該病的發生發展。科研人員研究表明:干細胞療法有望成為改善抑郁癥的有效手段。
干細胞療法
干細胞是一類具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分化潛能的細胞,已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提供了新方向,其用一種特定的方式將干細胞移植到病灶處并進行分化,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以達到治愈疾病目的。而在抑郁癥方面,它也同樣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活化的小膠質細胞通常分為經典型(M1)和替代型(M2)。M1小膠質細胞可能通過表達促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1β、IL-6、iNOS和CCL2)導致神經營養系統功能障礙,從而導致神經毒性結果。M
2型,有時又被稱為神經保護性小膠質細胞表型,它能誘導不同介質(Ym1、Arg1、IL-10、IL-4和TGF-β)的釋放以對抗炎癥誘導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因此M2小膠質細胞表型可能對抑郁癥有治療作用。
間充質干細胞(MSCs)作為干細胞移植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它能讓M1型小膠質細胞轉變成M2型。這種所謂的“鎮靜”效應可能與趨化因子軸CX3CR1/CX3CL1有關,激活的MSC釋放CX3CL1上調CX3CR1/CX3CL1軸的表達,抑制小膠質細胞的激活或將活化的細胞轉為靜止狀態。
在一項針對脂肪間充質干細胞(ADSC)和小膠質細胞的研究中表明,在使用應激(CMS)誘導的小鼠抑郁模型中,經脂肪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小鼠的抑郁行為明顯改善。不光如此,ADSC還能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并干預小膠質細胞的活化。
CMS實驗設計如圖1a所示:使用18只小鼠(對照組、CMS和CMS+ADSCs)。與對照組相比,CMS組小鼠的體重(BW)緩慢下降,ADSC治療恢復了CMS誘導的BW下降(圖1b、1c)。CMS誘導小鼠出現明顯的抑郁樣行為,包括蔗糖偏好的降低(圖1d)和TST(圖1e)和FST(圖1f)的靜止性增加。ADSC治療能顯著逆轉CMS誘導的抑郁樣行為,提示ADSC治療能改善CMS誘導的抑郁樣行為。
CMS顯著促進了炎癥因子如MCP-1、TNF-α、IL-1β和IL-6在血清中的表達,但ADSC逆轉了CMS誘導的炎癥因子的產生(圖2a-d);免疫熒光檢測顯示,CMS誘導6周后,Iba1+小膠質細胞的數量較對照組增加,但ADSC治療后Iba1+小膠質細胞數量減少(圖2e,2f)。免疫組化檢測也顯示,CMS誘導后6周,與對照組相比,凋亡神經元細胞數增加,但ADSC處理后減少(圖2g,2h)。以上結果表明,ADSCs對CMS誘導的小膠質細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
總結
近年來,干細胞在治療腦癱、脊髓損傷、腦外傷等神經系統疾病中獲得了初步的成功,證實干細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修復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也為利用干細胞治療抑郁癥提供了理論依據。隨著干細胞基礎與臨床研究的不斷推進,抑郁癥等精神類疾病的細胞療法大門正漸漸打開。針對耐藥患者和依從性差的抑郁癥患者,細胞治療或許可以帶來新的希望。
上一篇:科技部:正在積極推動干細胞、單克隆抗體等先進技術用于危重癥患者治療研究
下一篇:吉林中科:世界腎臟日 | 你的腎還好嗎?